2013年12月1日星期日

中工時評:工會維權大有作為

  中國工會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京開幕,中共中央政治工會勞保局委員、中華全國總工會主席李建國指出,有效深化維權幫扶工作,保障了廣大職工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不斷完善職工群眾權益維護機制,推動落實積極就業政策,擴大職工就業渠道,扶持職工創業,提高職工就業質量;普遍開展工資集體協商,推動建立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提高職工工資收入,推動解決欠薪問題;積極參與社會保障政策制定和監督實施,促進社會保障逐步覆蓋全體職工;加強勞動保護工作,維護職工健康權益和生命安全。健全幫扶工作網絡,拓展資金來源,豐富幫扶內容,加強法律援助,實現了幫扶送溫暖常態化、長效化。
  確實,工會為維護職工勞動經濟權益作出了相當大的努力。這幾年來,無論是在呼吁提高職工工資收入、完善職工社會保險方面還是在促進失業待業者就業、救助困難職工、幫助農民工方面都發出了表達職工訴求的職業工會聲音,幫工人爭取勞動經濟權益。
  在工會積極努力下,促進就業和再就業有了新作為。全總和各級工會通過職業介紹和培訓機構,對就業困難群體進行就業指導,開展職業介紹、技能培訓、扶持創業。特別是2009年,為緩解國際金融危機對就業形勢的影響,工會“千萬農民工援助行動”、“家政服務工程”、“困難職工家庭高校畢業生陽光就業行動”一系列組合拳出擊,幫助幾千萬農民工、困難職工家庭大學畢業生等就業困難群體實現了就業。
  在工會積極參與下,職工工資和社保有了源頭保障。工會積極呼吁推動職工、特別是生產一線職工的工資水平能夠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逐步提高,全國解決企業職工工資歷史拖欠工作基本完成。特別是在近兩年的兩會上,工會有關工資問題的發言引發舉國熱議,如何提高職工、特別是生產一線職工的工資收入成為焦點。同時,從8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社會保障制度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特別是國有企業改革而逐步建立,在這個過程中,工會作為職工的代表,全過程參與了養老、醫療、失業、工傷保險等政策法規制定。
  在工會積極作為下,幫扶解困塑造了新品牌。上世紀90年代初期工會發起的送溫暖活動已發展成為各級黨政為困難群體排憂解難的重要形式,這種活動對困難職工而言,確實解決了燃眉之急。工會除送溫暖外,在救助困難職工方面也始終在想著各種辦法來解決困難。無論是全國遍地開花的工會困難職工幫扶中心、每年新學期開學工會為困難職工子女發放助學金,還是到春運期間工會送農民工回家過年,都成了響當當的品牌,在廣大職工中享有普遍贊譽。
  有為的背後是地位的提升。《工會法》賦予工會“代表和維護工人的合法權益”的地位。《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明確規定勞動者權利的條款以及其他有關保護勞動者利益的規定。為了強化工會在維權中的作用,中華全國總工會在1995年還頒布了《工會參與解決勞動爭議的試行辦法》,強調了工會對受到不公正對待的工人提供幫助的必要性。
  工會維權已有作為和立場值得贊揚和肯定,但維權之路依然任重而工會健保道遠,特別是在當前勞資關系日趨復雜、職工需求多樣化的情況下,對於工會“公所健保敢於維權、善於維權”提出了新的挑戰。展望未來,工會不僅要維護好職工就業權、分配權、社會保障等經濟權益,同時要關注和維護職工的生命權、健康權等其他方面的權益,不僅要重視事後維權,同時要注重事前維權、制度維權,這樣才能在經濟社會復雜多變的情況下贏得職工的信賴和支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